作者:張東曜醫師
今年上半年(2025年1-6月)出生的新生兒僅55,375人,較去年同期減少了8000多人,出生數持續探底。即便如此,台兒的同仁仍然堅持崗位,發揮職人精神,繼續鑽研,以期能把胎兒醫學做到最好。
我當R1的時候,有一天,一個人值夜班,遇到一位足月子癲的孕婦因為癲癇發作,被送來急診,雖然孕婦意識不是很清楚,但還好已經發作完了。因為急診算是婦產科的病例,派我推著孕婦去做電腦斷層。我跟值班放射師大哥好不容易把孕婦移到電腦斷層的檢查檯上,卻怎麼也沒想到一上台就叫肚子痛,我一內診,子宮頸已經全開,還一直用力,總不能在電腦斷層室接生吧、、、,我跟值班放射師大哥手忙腳亂地又把孕婦搬回推床,叫她忍著忍著,再用跑百米的速度,把孕婦推到產房生產。
那一年應該是1993年,是一個沒有孕婦健康手冊、也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在那個時代,常常可以看到沒有做什麼產檢,肚子痛才到醫院生產的孕產婦。也因此,子癲前症,相較於今日,也許沒有今日多(因為現在大家普遍晚婚晚育),但病情的控制就沒有今天好,也相對比較嚴重。
轉眼過了32年,雖然還沒有完全解決子癲前症的問題,但醫師們相較於過去只能量血壓、測蛋白尿、看看有沒有水腫等的做法,發展出使用孕婦病史和生理特徵、平均動脈壓、超音波都卜勒血流測量、和若干抽血檢查等參數篩檢子癲前症高危險群的預測方法。這些參數的選用,可能依醫療服務的可近性和孕婦個人的意願,而有不同的選擇。但總而言之,我們已經開始有能力,試著朝『子癲前症防治』的方向去努力。
目前,一般產科醫師和民眾比較熟悉的第一孕期子癲前症篩檢,大致上只能解決1/3的問題,因為第一孕期子癲前症篩檢主要是在決定要不要在16週前開始服用阿斯匹靈,以減少於37週前發生『早產子癲前症』而必須提早生產的機會。但37週前因子癲前症必須提早生產的孕婦只佔所有子癲前症孕婦的1/3,還有2/3的子癲前症是發生在37週之後,我們可以稱之為『足月子癲前症』。
雖然37週前發生子癲前症的機會可能因為給高危險群服用阿斯匹靈而降低了,但這些孕婦卻可能延到37週後才發生子癲前症。如果,我們沒有對策,這些孕婦在足月生產的風險仍然可能較一般孕婦為高。
因此,根據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的研究,如果要進一步做到子癲前症防治,我們除了傳統的追蹤血壓、蛋白尿、和水腫等三種方法,可能要更全面地在第一孕期、第二孕期、和第三孕期都重新評估子癲前症的風險,針對風險高低給予不同層級的追蹤和處置。
這個概念,其實不難理解,這好比颱風警報,當然是越後面的越準,但一旦發了颱風警報,我們就會開始準備,而不是怪氣象局一直改來改去,不是嗎?
簡單地說,第一孕期篩檢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要先投與阿斯匹靈,第二孕期篩檢可以幫忙我們多找到一些高危險群,給予更密切的追蹤,第三孕期篩檢,尤其是在36週時篩檢,可以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要提早引產以降低足月子癲前症發生的機會。這樣才能兼顧37週前發生的『早期子癲前症』和37週後發生的『足月子癲前症』。
國際知名的日本Ritsuko K. Pooh醫師2025年在AJOG期刊發表了唐氏症胎兒在產前超音波可見有seagull sign及thinned subplate的特徵,可能可以幫助我們鑑別診斷和了解不同Trisomy 21個案於神經學發育上的差異。2025年三月,我第一次到Dr. Pooh的診所參訪,深為佩服。2025年八月,我再一次帶著台兒吳佩臻醫師、王若婷放射師、北醫小兒科張璽醫師、和台大婦產科戴怡芸醫師到Dr. Pooh的診所學習,進一步了解她治學的態度和領導的風格,也邀請她2026年4月來台講學。我特別先請台兒吳佩臻醫師、王若婷放射師帶大家一起回顧胎兒中樞神經系統超音波篩檢的知識與技巧,做為今年工作坊的第二個主題。
歡迎大家。
台兒診所
張東曜醫師
2025/08/18
於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