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2/14

寫給新生兒心電圖篩檢 -- 台兒號召成立『台灣先天性心律不整工作小組』及『台灣新生兒心電圖篩檢登錄系統』

台兒胎兒心臟病小組,攝於2018年11月第十屆台兒胎兒醫學工作坊,前排左起:黃思萍放射師、董于瑄護理師、溫姿敏放射師、陳芮瑜放射師、李怡盈放射師、池宛玲醫師、張東曜醫師、川瀧元良醫師、張重義醫師、陳銘仁醫師、徐綱宏醫師、洪偉力醫師


日期:2019/02/14
文:張東曜醫師

產前診斷的最終目的,當然是治療。雖然目前能在胎兒期治療的疾病並不多,但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也因此,胎兒醫學的概念也越來越具體。退而求其次,即使目前仍然無法在胎兒期治療,但是如果能善用產前的時間,把診斷做得越完整,就更容易擬定治療的計劃,產後也就可以儘快進入治療。比如把先天性心臟病的產前診斷做到最好,並在產前安排和產後治療團隊無縫接軌,就可以提高病童的存活率。只可惜仍然有很多疾病,即便在產後,也很難、甚至無法治療,例如染色體異常或重度的畸型。遇到這種狀況時,如果家長選擇中止妊娠,也是情理法各方都可以理解的事。

這就是我2015年,以一個婦產科醫師的角色跳出來和小兒骨科張嘉獻醫師及其夫人陳慧文醫師推廣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的心路歷程。胎兒超音波從來就不是萬能,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這事在產前我完全沒有辦法,但是若能在出生三個月內診斷,就可以早期復健,並大幅降低手術和終生跛行的機會。其實,換個角度想,我也可以說,這不關我的事。但是,我總覺得如果可能的話,醫療人就多做一些吧!既然我產前做不到,讓家長廣泛了解髖關節篩檢的重要性,就可以在產後把這一塊補上來,畢竟婦產科醫師才是面對孕產婦和新生兒的第一線醫師。也只有這樣,才算是周產期醫學精神的實踐吧!

2019年,我想再多做一點,正式把新生兒心電圖篩檢列為台兒新生兒滿月健檢的重點項目,並號召成立『台灣先天性心律不整工作小組』及『台灣新生兒心電圖篩檢登錄系統』。胎兒心臟病一直是胎兒超音波的重點項目,我的成長年代碰巧和胎兒心臟超音波篩檢的發展符合,見証了它一路以來的成長。簡言之,大結構的篩檢在技術上已經不是難事,難的事反而是在推廣、執行力、以及和治療團隊的整合。下一步的發展就是在結構之後的功能性評估,比如心肌的收縮和心律不整等。

由於日本神奈川縣立兒童醫學中心川瀧元良醫師的介紹,我得知日本已經發展出記錄胎兒心電圖的設備,也有新生兒心電圖篩檢的相關研究。因為川瀧醫師本身即是小兒心臟科醫師,也親自參與胎兒心電圖的研發工作,因此他非常希望能把它應用在胎兒心律不整的診斷上,尤其是著名的Long QT症候群。

Long QT症候群和新生兒猝死有關,發生率約兩千分之一。雖然並不是所有的新生兒猝死都和Long QT症候群有關,但是卻是目前我們可以有所做為的具體方向之一。有些新生兒病患帶有基因上的突變,因此可以再進一步檢查他的家族,以找出其他易發生猝死的家族成員,期能避免猝死的發生。

兩年前,我在台兒大膽晉用專任的小兒心臟科池宛玲醫師,大幅地增加了台兒的戰力。其實這一招真的是我從Nicolaides教授那學來的。我是婦產科醫師,雖然對胎兒心臟我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專業的事,如果我們能做得到,還是要儘可能專業分工才對。

因此,我就讓池醫師開風氣之先,默默地在馬偕小兒心臟科陳銘仁醫師和日本川瀧元良醫師的指導下,開始在台兒試行新生兒心電圖篩檢。近兩年來,台兒的團隊也累積了不少經驗。簡言之,技術上可行,但效益上仍待實証。

有關全面新生兒心電圖篩檢,其實學界並沒有共識。但由於Long QT症候群和新生兒猝死有關,而患者和家族也可能有基因上變異。因此,我主張先把篩檢的決定交給家長。台兒做為新生兒心電圖篩檢的先行者,會由研究人員追蹤受檢的新生兒,並整理結果,供學界參考,做為我們對醫學的貢獻。

有關『台灣先天性心律不整工作小組』及『台灣新生兒心電圖篩檢登錄系統』,就由我、陳銘仁醫師、池宛玲醫師、邱舜南醫師、黃怡伶醫師、賴威廷醫師、柯和順醫師、賴岐傑醫師起個頭。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延伸閱讀
從仲夏清晨台北老爺的Royal Lounge出發—寫給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
從唐氏症篩檢到髖關節篩檢—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登錄系統第一次認証課程後記
簡介『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